2024年12月11日下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成功举办数字经济与区域协作高峰论坛。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李桂君、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长王琦、张家口市发改委综合二处处长陆青、河北经贸大学发展规划部副部长柳天恩、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副研究员孙天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实验室主任杨军、特聘专家杨东升、办公室主任胡腾、核心成员柳雅文、王亦钱、马心语、李慧娟、陈丹、王欣雅等共计30余人参与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实验室主办,是校科研处组织的“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李桂君介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的最新研究,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通过优化北京市产业结构提升了其企业新质生产力,提出三条政策建议:第一,进一步巩固北京市“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深化产业结构优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吸引高新技术产业落地,提升企业新质生产力;针对天津和河北的企业,实施更多的政策倾斜,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第二,建立京津冀区域内的政策协调机制,确保三地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建立京津冀区域内的创新资源共享平台,促进科研成果、技术专利等资源在三地的流通和共享,设立跨区域的协同创新项目,鼓励三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共同提升企业新质生产力。第三,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评估机制,在企业层面定期评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陈丹博士介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历程,并从产业协同、交通一体化和生态环境保护三个方面论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李慧娟博士介绍了增加值视角下的京津冀地区区域关联发展现状及特征,并从产业链视角展示了京津冀的区域协同发展情况。王欣雅博士介绍了中国总体的国际贸易特征特点,并聚焦到京津冀地区的贸易结构演化特征以及主要贸易伙伴关系。
数字经济实验室杨军主任介绍了数字经济实验室的“海量数据+超级运算+分析应用”一体化的核心应用理念、“自动化+智能化+空间化+展示化”的技术研发路径,“时-空-度”三位综合数据与分析平台系统、大数据自动化处理技术、科学决策支撑平台体系等技术研发方向与进展情况,建议与会单位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深度整合资源强化互利合作,针对京津冀关键问题展开联合研究,形成系列研究成果。
研讨会系统梳理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与未来重点研究方向,数字经济实验室与河北经贸大学将在数据库建设、人才培养、应用场景开发、京津冀重大政策问题研究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推动双方资源共享和关键技术联合研发,尽快形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可推广的高质量研究成果。